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似乎真的到了双方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的时候了。2011中国(北京)零供关系座谈会于近日召开显得很合时宜。近段时间,零供关系成为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零供之间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何实现零供的优势整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成为了座谈会讨论的核心问题。
“零供双方要多些沟通。”
——中国商业联合会零供调节平台副主任 姚文华

零售行业的经营状态和形势不容乐观,物价不稳定因素给零供双方带来了合作上的困难,关系正在处于一种微妙的变化中。
零供关系是目前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今后超市还是收取不合理的渠道费用,那么将成为国家下一步关注的对象。目前物流方面的整顿已经见到了效果。所以现在物价的变动和主动权已经转移到了供应商方面,所以超市收费高了,供应商自然就要调价。这样今后超市的采购部会收到更多变价单,如何应对涨价,是摆在超市和供应商面前的一大难题。
“零供之间是‘共生’关系。”
——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北京业务部经理 韦治辉
.jpg)
零供间应该用“共生”比喻比较恰当。现在零售业是连锁方式的经营,它对供应链这一块要求得比较高,这也造成了零供之间的博弈和竞争。
零售商应该体谅供应商的生存环境。零售商在与供应商进行促销谈判时,尤其是小供应商还有生产厂家都存在“不得已”的苦衷。现在大家都在谈税负问题。税负谁来承担?表面上是消费者,实际上则是供应商承担了很大一部分。
很多中小供应商发展起来很艰难。这些企业不能垄断资源。所以,不仅要跟零售商博弈,还要和竞争中的供应商博弈。
“超市利润做到2%就算不错。”
——物美商业集团北京超市事业部副总经理 种晓兵

目前商品涨价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油费、基础能源费上调。同时人力成本也是商品涨价的一大因素。
今年春节前,北京市最低工资增长后,整个物美基层员工单个员工人事费增长在30%以上,如果不做“减员增效”,今年销售可能上涨20%,但利润可能会下降20%。
最近知名品牌和大卖场的博弈闹得沸沸扬扬,博弈来博弈去不就是涨价吗?一些大品牌市场份额可以占到80%,要涨价,大卖场不同意就断货,最后自然就促成了涨价的结果。发改委罚完联合利华后,联合利华的价格还是涨了。
上市公司业绩都是公开的,利润做到2%就算不错了,做到3%就是很优秀了,制造业和供应商不一样,制造业平均利润率10%,成本也在增加,所以销售价格要涨,让平均利润率还是10%。
外界一味攻击零售商,让零售商感觉很委屈。
“零售商目前最缺技术。”
——京客隆商业集团副总经理 高京生

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零售产品涨价的问题,而是通胀问题。这跟超市收了“几块钱”进店费、陈列费没有太大的关系。
应该说目前零售商最大的问题是物流、运输、技术含量不够,特别是在配送、订货这些关键的物流环节确实存在很多落后的因素。
比如,目前很多超市的订货比较盲目,造成大量的逆向物流;同时往返运输比较频繁,一些“空载”影响了物流成本。
所以,我认为从零售商和供应商的角度来说,目前应注重“运输、逆向物流、退残”三个环节。这要靠零售商来完全承担。
比如“退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物流成本,这个成本零售商要怎样消化?
一个方式值得借鉴,零售商在发现残次品时,可以让供应商在当日送完货把产品带回去,这样本身就可以降低成本。
(北京商报)